當人工智能、機器人、AR等新技術與農業相遇,將碰撞出哪些火花?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的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(以下簡稱“數貿會”)上,農業領域的新科技、新產品、新業態,讓記者感受到意想不到的“驚喜”。
乾塘方舟智能種植艙里,一排排架子上搭載著霧化栽培裝置,綠油油的作物精神抖擻地生長著。整個艙體形成一個密閉的環境,用它種菜,可適應零下40℃至55℃的極端環境。“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擁有20多種作物的種植模型,可根據作物不同生長期自動調節光譜、營養元素等的供給。”該公司負責人陳晨介紹。
在電商平臺上購買生鮮產品,人們往往只能選擇品類,收到的是隨機配送的菜品。黑龍江展區里,哈爾濱四福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一個元宇宙農貿大集,讓消費者能夠收到自己挑選的農產品,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,可以實現上架貨物實時更新。
在沙漠中種植作物怎樣省時省力?在2025全球數字貿易創新大賽中,上海市芒智種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展示了自主研發的自動種植小車,可以搭載3000株苗,能夠將每一株苗精準識別、分離出來;再加上適用于沙漠的智能避障系統、全地形自適應底盤,小車能在坡度20度以內的沙丘上自行規劃行進軌跡,完成無人化種植作業。
不懂外語,農民能否在跨境電商平臺上推介自己的農產品?一款“說得AI”口播創作平臺讓這一愿望成為可能。用戶不僅能選擇心儀的數字人生成語氣、表情自然的口播視頻,也可以輸入自己的照片,定制和自身形象一模一樣的“數字分身”。平臺上還支持英語、西班牙語等27種語言,只要輸入漢語文本,就能生成一段說著一口流利外語的視頻。
當遙感技術攜手AI,還將大大提升糧食安全評估的精度。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袁文平介紹:“遙感數據的質量和空間分辨率決定了糧食安全的評估效果。受云雨天氣影響,南方地區的遙感觀測數據質量普遍比北方低。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遙感數據時空融合算法,能夠有效提高遙感數據質量。在此基礎上,我們對水稻、玉米、冬小麥等主糧作物進行農田識別,獲取其種植情況。”
在農業銀行的展位上,融合了AR技術、AI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“托普云農”智慧眼鏡吸引觀眾紛紛嘗試。戴上眼鏡,溫濕度等環境指標是否適宜,即將發生哪些病蟲害,建議開展什么農事操作,都能一目了然。事實上,企業的成長離不開金融的支持。農業銀行杭州分行負責人表示,農業銀行會陪伴涉農科創企業成長,為其定制線上現金管理系統、拓展支付結算、融資融信、數據應用等服務。
作為以數字貿易為主題的國際性展會,本屆數貿會注重前瞻布局與實效落地,在深度展示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賦能各產業的最新成果的同時,還積極鏈接全球數字貿易的資源,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。據了解,本屆數貿會有33家國際組織參展參會,國際展商占比超20%,其中歐美展商超130家,國際客商數量較上屆增長64%。
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展區展出了來自非洲的蜂蜜、咖啡、香料等特色農產品。本屆數貿會,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與浙江當地政府合作,支持埃塞俄比亞、幾內亞、南非等16個國家29家企業來華參展。
《中非數字貿易發展報告(2023—2025)》指出,數字貿易已成為中非經濟關系的重要支柱。中非“絲路電商”合作成果豐碩,埃塞俄比亞咖啡、盧旺達辣椒醬、肯尼亞紅茶、加納巧克力、坦桑尼亞腰果等優質非洲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入中國市場。
印尼的椰漿、阿聯酋的駝奶……淘寶、京東等6大平臺開設“絲路云品”專區,共上線絲路伙伴國、金磚成員國產品1578款。數貿會期間,44個國家700余家企業參加“絲路電商日”活動,“絲路云品”推薦周線上活動還吸引普通消費者廣泛參與。
新技術在客戶服務、個性化推薦、供應鏈優化等領域的深度應用,驅動跨境電商產業業態創新。
針對高價值水果榴蓮,順豐科技有限公司為泰國企業提供以消費者訂單處理系統、工廠運營管理系統、分揀管理系統為核心的數智化供應鏈綜合服務,榴蓮稱重、分類,不同重量的榴蓮與客戶訂單匹配,榴蓮包裹的預分揀等整個流程都升級為數字化、流程化、自動化的標準作業,從泰國產地送達國內消費者的時間從過去的15~20天縮短至2~7天。
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加速創新,數字貿易蓬勃興起,展現出強勁的發展韌性。《全球數字貿易發展報告2025》顯示,全球數字貿易從2020年的4.6萬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7.2萬億美元,年均增速達12.1%,顯著高于同期全球貿易9.7%的增速。數字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也由20.1%提升到21.9%。
來源:農民日報(https://szb.farmer.com.cn/nmrb/html/2025/20250930/20250930_4/nmrb_20250930_13123_4_1972784459079061569.html)